本篇邀請了111學年度第一學期畢業生黃韋翰同學,分享他在畢業後受邀擔任賦能戶外挑戰「志工」的心路歷程。本篇由第一人稱書寫,邀請各位讀者一起跟著韋翰的眼光重溫這趟回憶吧!
回想起第一次參加賦能挑戰的經驗,大約是四年前了。當時我剛來到陪伴者,心情充滿了緊張和期待。在以前的學校,老師總是認為我情緒過於激動,因此除非有家長陪同,否則我是不被允許單獨外出的。因此,那一次參加賦能挑戰,實際上也是我第一次和同學一起外出過夜。
第一次參加我發現其實同學們都很友善,一個令我印象深刻的回憶是,儘管老師要求我們在晚上12點前睡覺,但我們半夜仍偷偷聊天談心。儘管這違反了規定,但對我來說,是一件都非常深刻和珍貴的小插曲。
從學生走入志工:每件不擅長的事都是練習的機會
比起之前參與,這一次的賦能挑戰我有了很多態度上的轉變。以前,我只是單純參加、享受活動,但在這最後一次的參與中,我有意識地與熟悉的同學分開。
當時我想著:「我想在最後一次,盡量嘗試與練習不擅長的事。」
志工身份讓我有了更多責任感。主動騎車陪伴那些脫隊的同學,並設立了溝通和互動的目標。我努力擴大自己的舒適圈,練習那些心中設立的目標,同時也是為了畢業後上大學即將面臨的人際挑戰做準備。
以前的我被動且安靜,這也是大家對我的印象。但這次的賦能挑戰改變了我以往被動參與、等待被邀請的模式。那天,我參與的單車組提早到了目的地,那邊剛好是我小時候喜歡去的釣魚地點。因此,我主動提議帶著大家一起去溪邊抓魚蝦玩水。
看到大家在我童年玩耍的地方一起玩,我內心真的很快樂。
作為志工身份參與這次賦能挑戰,讓我更加喜愛這個角色。因為在這過程中,我有許多學習的機會,也更深入了解活動設計背後的過程,這是一般學生無法體驗到的。
以前,我可能只會想著自己身為學生所能獲得的好處;但現在我意識到自己的表達能力很差,過於被動。因此,我渴望練習,並願意積極嘗試。現在,我以「練習」的眼光看待事情,而不再只專注於是否「擅長」。
積極改變舒適圈:從被動到主動
過去我總是待在自己的舒適圈中,不敢主動回答問題,更不可能在眾人面前講解規則或主動與同學交心。但在賦能挑戰中,這些我都嘗試做到了!帶頭回答問題,在眾人面前講解規則,並主動引導分享,主動找同學聊天開話題……。這些對我來說都是前所未有的嘗試,也有很多收穫。
回想這趟路程,我的心態有了很大的轉變,思考新的嘗試時,不會只因為某事對我有好處時才願意參與,也不再只是擔心是否會有疲憊的感覺,而是主動思考我能從這個活動中獲得什麼,很感謝老師們給我這個練習的機會。
【後記】
在韋翰的故事中,陪伴者提供了許多嘗試與犯錯的機會,鼓勵學生勇敢走出舒適圈,創造更多自己與環境的連結。這些經驗的累積,讓孩子們逐漸體會到嘗試新事物的樂趣,甚至需要與一些議題進行碰撞,重新檢視自己的生命經驗,進而更勇於接受任務並承諾負起責任,形成一個有挑戰性、帶來賦能的正向循環。過去的韋翰,從一開始試圖打破規則,到後來主動願意擔任志工,並且從帶領活動中感受到發自內心的快樂,我們知道,韋翰不再是那個被體制壓迫而放棄努力的孩子了。
陪伴者團隊期待孩子在經歷「做中學」的過程,提供探索和重新發現的機會,進而從中更認識自己。當孩子越來越知道自己想要什麼,隨之而來的豐富生命力與熱情,激發他對未來的追求、渴望。
期待韋翰的故事,為大家不一樣的反思。成長的路並不容易,無論是家長或老師,放手讓孩子嘗試負責,總是會有些擔心與不安。但,只要適度的帶領與放手,大人的陪伴會在嘗試與挫折的過程中,成為孩子重要的養分,使得孩子能擁有看見自己身上光芒的眼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