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會起初,我們透過關係輔導模式建構出的兒少生涯發展方案,主要以「家庭-個人」為對象。然而,針對兒童與青少年個案,可能受制於其認知功能的侷限、因挫折經驗導致缺乏動機或動力,也可能會退縮或身陷在情緒的泥沼中,或者缺乏問題解決與適應環境的能力,而使得以「家庭-個人」為對象的關係輔導模式遇到許多困難。
因此,為了積極帶領與承接有需求的孩子,我們根據「生態-關係輔導(關係)、生涯型學習團體(發展)和體驗教育(動能)」,陪伴他們找到生涯的方向、發展自我,進而回到屬於自己學習的主場。
理念
創會起初,我們透過關係輔導模式建構出的兒少生涯發展方案,主要以「家庭-個人」為對象。然而,針對兒童與青少年個案,可能受制於其認知功能的侷限、因挫折經驗導致缺乏動機或動力,也可能會退縮或身陷在情緒的泥沼中,或者缺乏問題解決與適應環境的能力,而使得以「家庭-個人」為對象的關係輔導模式遇到許多困難。
因此,為了積極帶領與承接有需求的孩子,我們根據「生態-關係輔導(關係)、生涯型學習團體(發展)和體驗教育(動能)」,陪伴他們找到生涯的方向、發展自我,進而回到屬於自己學習的主場。
生態——關係輔導策略
1. 聚焦於「個人」與「環境」:
將個人從邊緣化的狀態,透過培力-賦能的經驗,重新回到發展的主場環境。
2. 協助當事人重新與生態之間建構連結與關係:
當事人與周遭的人事物形成積極的互動圈,即會開始學習與改變的歷程,因而活化大腦與心靈狀態,且獲得繼續發展所需的思維與動能。因此,生態-關係輔導策略就是個案與生態再建構的歷程,建構的內容包括所有人類賴以生存與發展的議題,尤其是人我關係、價值觀、情緒知覺、敘事故事線、執行力….等。
生涯型學習團體
當有利於發展的友善學習環境被建立起來,孩子的學習動機需要透過「階梯式」的學習輔導策略,幫助學生發掘「個人」優勢,協助在「生態」中連結。
1. 探索優勢:
深化「學習動機」與「生涯定向」,深入探索興趣、能力、價值觀,幫助孩子從挫折中找回成功的經驗,達到自我成展的目標。
2. 生態連結:
在同儕學習或活動小組當中,透過積極的參與互動,邁向個體社會化的成長。
體驗教育
過往透過帶領孩子進行戶外體驗活動,我們發現動態的學習方式能激發孩子脫離舒適圈,特別對於低動能的孩子更具有療效性。孩子在「做中學」的過程,藉由真實的互動經驗及反思回饋,帶給他們不同以往的嘗試與體會。
1. 提供個別化輔導及機動性活動:
透過與孩子討論個別化的發展計劃(任務行動),媒合學生參與長期或短期不同性質的活動(如:單車、登山等戶外體驗教育活動),不斷在執行過程中修正與回饋,陪伴孩子經歷一段改變的歷程。
2. 結合「體驗教育」及「任務行動」:
在真實的戶外情境中,協助孩子將做中學的過程進行整理與反思,使孩子在過程中所獲得的獨特經驗與內外需求(身心健康、生活環境)連結,期盼深化學習並遷移到未來的生涯發展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