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文/採訪 | 許立亞 諮商心理師
受訪者 | 學生家長 陳淑美、林雲媛
3/18(日)為陪伴者實驗教育機構的親師交流日,當日邀請了兩位學生家長來到現場分享陪伴孩子踏入自學的心路歷程。
【 延伸閱讀:自學家長的點點滴滴(一) —— 身為家長的酸甜苦辣 】
一直以來,陪伴者秉持生態系統工作模式,重視的不僅是孩子本身,更包含了孩子所處的家庭及周遭環境。家庭就如同一個巨大運作的機械體,每位成員代表著大大小小的齒輪,彼此互動的平衡與否,影響著整個家庭系統,可說是牽一髮動全身。
在初入自學時期,家長的身心狀態穩定與否,往往對孩子的狀態有著至關的影響。本篇將分享加入陪伴者多年的家長,如何在孩子尚未改變時,先穩住自己?又如何在焦慮的時候,學會放手?讓我們一起來看看,這兩位家長是如何在強風中站穩自己的腳步!
一、面對焦慮和挫敗,家長別忘自我照顧
家長形容孩子在剛加入陪伴者時,仍然反覆的逃跑、不參加活動,面對孩子的無動於衷,以及「軟硬兼施」都沒能改善的情況下,家長自身一定會有許多挫敗與焦慮。這些壓力會對孩子造成更多壓迫,進而產生惡性循環。
「我發現,若我也一起焦慮其實幫助不了孩子,
反而給孩子另一層壓力,
所以我開始學習放下我的焦慮。」
孩子的逃避,經常是來自周遭的壓力,這些聲音在孩子心中聚集成了「壓迫者」,形塑了孩子內在的價值觀。此時的父母越是焦急,越是認為「應該、一定」要做到某些事,少了其它討論空間,不僅沒辦法讓孩子增加動機,反而讓孩子備感壓力而反抗。
在面對孩子的狀態時,家長常因焦慮而聚焦在孩子的問題與不足,產生了更多的督促與操心。回首過去的經驗,家長分享原來在最焦慮的時刻,「暫停」往往是更重要的。如果意識到自己特別無力、焦慮時,不彷回頭過來先照顧好自己,調整自身的步調!
二、放下「身段」,培養對孩子的優勢眼光
「記得賴老師曾說過一句話,他說:要能看見孩子背後的那道光。
這句話給我很大的省思,每次見到賴老師,他總是能夠看到我孩子的優秀。
對比我這個做媽的,永遠只看到孩子不好的點,
有著天壤之別,也讓我開始反思與改變看待孩子的眼光。」
傳統華人觀點,經常認為讚美會使人驕傲,重視謙卑的美德,卻忽略了在驕傲與謙卑的辯證之外,培養孩子自信的重要性。責罵式教育使得孩子認為自己總是什麼都做不到,因而缺乏「嘗試、犯錯、認識與看見自身能力」的機會。
陪伴者重視對於看見孩子的「優勢觀點」,我們深信看見「已經擁有的潛力或能力」是一件非常有力量的事,從這樣的眼光出發,孩子得以將自身的潛力化為動能與能力。
談及如何培養對孩子的「優勢觀點」,家長分享每個孩子一定有「做對」的時刻,即便只是看見孩子主動整理房間、準時、有禮貌,都是回饋孩子的美好契機。
從以往認為「這是應該做的」,變成「稱讚孩子具體做到的事情」,這些正向回饋正是在培養孩子開始有更多有建設性的行為,並且看見自己所能做到的事情,產生自信,進而開始願意挑戰更多過去認為自己無法辦到的事情。
三、信任孩子,慢慢放手
從孩子呱呱墜地起,家長便全心全意照顧年幼的孩子,對於孩子的安危更是一刻也不得鬆懈,然而不知不覺孩子便到了青少年階段,面對孩子渴望獨立自主,勢必會經歷一段「拔河期」,家長與孩子都在「獨立、信任」以及「依賴、保護」的兩極之中拔河,也因此產生許多親子之間的衝突與張力。
「我漸漸地學習放手讓他管理自己,
剛開始真難過,心裡老想著有吃飯嗎?有睡嗎?還活著嗎?
面對各種焦慮,我就禱告吧。」
家長提到,放手是一件非常困難的事情,過去總習慣幫孩子完成太多事情,要信任孩子,或甚至給予孩子犯錯的機會,是一件很不容易的事。但也在信任放手的過程中,才能看見孩子真正能在放手之下漸漸走向獨立,並且實踐出自己的想法與夢想,累積更多現實生活的成功經驗。
至今,兩位家長的孩子們從陪伴者畢業,有的前往了豐富的大學生活,也有學生轉往自己的熱情與天賦,走出屬於自己的一條路。
最後,引用家長分享的一段話:「適時的放輕鬆,多給孩子笑容,很多情緒都會過去,孩子和我們都會越來越好,我們一定有路走。」
陪伴孩子面對人生的困境時,家長自身的調適、信任、合作皆是影響孩子改變的重要因素,適時調整步調,站穩自己的腳步,才能陪伴孩子一同在逆風中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