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文/採訪 | 許立亞 諮商心理師
受訪者 | 學生家長 陳淑美、林雲媛
「自學」對許多學生和家長而言,是個陌生的概念。有些學生認為加入自學機構是在體制內學校「表現不夠好」,帶著自我挫敗的認知來到陪伴者,因而難以看見自己的潛力與可能性。
加入陪伴者,不僅學生需要適應,隨著孩子的反彈抗拒以及適應新環境所帶來的情緒壓力,家長與孩子往往會一同經驗到改變的震盪。家長如何因應改變帶來的波瀾,對孩子的適應有著關鍵性的影響。
3/18(日)為陪伴者實驗教育機構的親師交流日,當日陪伴者邀請了兩位學生家長,與其他家長分享了陪伴孩子踏入自學的心路歷程,不僅道盡兩位母親幾年來陪伴孩子度過的酸甜苦辣,更是說出了許多未曾發聲的家長們的心聲,讓我們一起來聽聽他們的故事吧!
加入陪伴者後,卻不見孩子立即性的改變
家長面對的是期待落差的巨大焦慮
家長分享當孩子剛加入陪伴者,原以為這裡自由與多元的課程內容,孩子能順利地接軌、融入這邊的學習生活。實際的情形,卻是是孩子帶著過去的挫敗學習經驗來到陪伴者,因而對於自己「能夠上學、畢業」深感挫敗。因此,要跨出家門再次展開新的嘗試,對孩子來說其實是非常艱困、不易的。
然而面對孩子的抗拒,更加劇了家長對期待的落差。傾盡全身之力、軟硬兼施,看見的卻是孩子的無動於衷,這些無力、挫敗感也容易連帶影響著家長的情緒。
「原本以為離開了他討厭的學校環境,加入自學終於可以放鬆了,但其實不然!
真正的挑戰才正要開始。因為孩子在加入自學後,繼續拒學。」
「即使逼他去參加賦能戶外挑戰時,他也會逃跑,讓我感到挫折不已,
尤其花了九牛二虎之力,結果都失敗,我也曾經崩潰痛哭。」
面對拒學的孩子不孤單:
個管與家長的合作關係,改變孩子的生態系統
聽了台上的分享,在場許多其他家長也紛紛心有同感地點點頭,面對孩子的無動於衷,家長首要面對的是自身的焦慮、心急。在這個關鍵的時刻,最重要的是穩住自己,並且讓資源介入。
「加入陪伴者又是一個全新的關卡,
但這同時也是家長與陪伴者、與孩子這三角,
建立合作關係的關鍵時刻。」
「有時候面對孩子沒有改變,家長更要先穩住自己。」
加入陪伴者後,除了學生的適應外,我們同樣重視個管與家長的密切合作。在陪伴者過去與孩子工作經驗中,孩子的「拒學」是系統性的結果,因此改變需從孩子身邊的系統著手。在面對孩子的拒學,陪伴者並不是單純在單打獨鬥,而透過與家長的互相支持,以及個管夥伴間的訊息傳遞,在個管、家長、學生三方合作之下,就有機會看見孩子漸漸鬆動與改變的可能。
這幾年來,因著陪伴者辦理家長培力課程、家長座談,兩位家長看見了自身有許多關鍵性的調整,因而改變了和孩子的關係,最終讓孩子能順利適應學校與社會。
我們從兩位家長身上也看見透過個管與家長的系統合作,透過家長對孩子的理解以及專業心理的眼光,共享對於孩子的認識,並嘗試以新的親子互動方式,慢慢對孩子的需求有更深入的了解。藉由合作的關係,我們看見系統間需根據孩子的反應不斷修正,孩子方能從中看見自己的需求,並開始產生改變。
在與孩子的工作裡,改變並非一朝一夕,即使資源介入後,仍需要許多時間與耐心的醞釀發酵。在尚未看見孩子有所改變的時候,家長如何穩定住自己,將於下一篇文章有更多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