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不去上學,怎麼辦?》
陳宇君、周家璇 共同整理
嗨~關心陪伴者的大家🙋
因應疫情,在前陣子我們辦理三場線上增能講座,透過線上方式即時討論與分享,藉由會後的問卷整理,我們相信
來參與的家長、孩子或關心教育的各方機構夥伴都從中收穫許多屬於自己的體悟。
謝謝大家的熱烈迴響,我們期待能透過為這個過程做的紀錄,使得參與的大家能再次回憶這個感動,而未能參與的
大家也能知道我們正在做的事,以及想傳遞的理念。
在第一場 8/04(三)的講座《孩子不去上學,怎麼辦?》,我們藉由拒學家庭普遍的現象進行探討,並進行心理師的
經驗分享,以及自學生的現身說法,讓大家對有特殊氣質與人際挫折的孩子有更具體的想像與理解。
生態環境再造,改寫早期拒學的劇本🌱
在心理師分享的簡報中提到,家長或教育者在面對孩子時要觀察的狀態,諸如總是不專心、時常感到無聊、出門叫不起來等等,都可能源自長期的學習挫折。當我們能夠捕捉到孩子的困難,透過投入時間,找到符合孩子學習模式的教學,重新建立孩子的自信,就能夠陪伴孩子走過這樣的學習挫折。這樣的理念我們(陪伴者兒少生涯教育協會)稱之為生態環境再造,是我們盡力推廣的理念,目的在協助孩子從新經驗中改寫早期拒學的劇本,寫下屬於孩子故事的新篇。
孩子變好的三大因素與父母陪伴孩子的三大心態
當孩子發生上述的情境,我們確定好心法,要一起走出學習挫折,又該怎麼做?建議家長與教育者可以在陪伴孩子時,嘗試應用簡報中的兩大重點 :
壹、變好的三大因素
- (1) 遇到貴人以及理解自己的人,了解自己想要什麼。
- (2) 轉換看事情的角度,看見自己的優勢,看到過去的挫折但不會因此放棄。
- (3) 失敗還是不斷的嘗試。在其他大人的協助下不斷嘗試,知道沒有失敗不會成功,持之以恆。
貳、父母陪伴孩子的三大心態
- (1) 心中有好的形象,眼光裡孩子是好的,不是有問題的孩子,而是孩子遇到了問題。孩子感受得到父母的情緒。
- (2) 跟孩子連結最重要。不急著解決學習問題,關係建立好總會等到孩子準備好的那天。
- (3) 不斷傾聽孩子,幫助孩子轉換他的視角。
除了讓我們在孩子拒學的緊張情境中,可以用好的方法,去理解我們的孩子,並且也能在這樣理解的前提下,安撫我們身為父母與教育者的焦慮與緊張。陪伴孩子是漫長的過程,需要我們努力去一點點的累積發酵。
無論是家長或現場工作的教育者們,都可能在心底有種想法,覺得孩子是不是只要多一點積極與推力,就能朝向社會價值下,所有孩子們追求卓越的方向。但比起跟別人一樣,在現在的世代,或許我們更需要的,是發現屬於每個孩子的閃光點,可能是獨一無二的優點或長才,或是孩子的天 賦。需要時間挖掘與思考。
面對拒學的孩子,家長與教育者們請謹記「不要落單」,在陪伴孩子的路上切勿一人獨行,找到自己的支持系統是很重要的。孩子有學習困擾不代表是我們不好,而是我們需要學習與他人一起培育適合孩子的土壤,每個孩子都是獨特的生命,需要我們陪伴孩子經歷屬於他的故事。
陪伴者最後想說,找到自己的人就會找到路,從體驗教育中,讓孩子克服自己的無力,發現自己的興趣,會在過程裡經驗對有意義與充滿樂趣的世界。
一粒種子,一片土壤,一個故事,
讓我們一起陪伴青少年找到自己發展的路。
臺北市陪伴者實驗機構專線:(02)2708-2776
LINE@ ID:@802hckwt
有任何問題都可以於上班時間來電詢問!
#我們的孩子很特別,但不是問題。
#陪伴者實驗教育機構
#陪伴者線上增能講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