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理撰文|Shrek、張惠思 個管師
我是一位18歲的自學生,從國二就加入陪伴者實驗教育機構學習。現在的我,在這種自由開放的環境下探索我感興趣的商業領域。很能把握自我學習的樂趣。在同學們對我的第一印象中,都認為我是一個安靜、沉穩的學生,但只要當我遇到我喜歡的事物我就會投入其中,主動與人分享我所知的事情。
找不到出門的動力
不知不覺間我在陪伴者也待了四年多,現在要畢業了,還是很沒有真實感。回想當初,剛來這邊的時候, 我以前都待在家裡不太想出門,整天在家很悶,但又覺得出門好累。不過陪伴者的老師很有耐心,總是有各種陪伴者的老師千方百計的想把我從家裡抓出門。那時候我覺得很莫名其妙,每天都有不同老師來我家不知道幹嘛。有的來我家看貓咪,有的跑來我家彈鋼琴,有的常常約我出去逛街或看看電影。我都不知道他們到底是老師,還是只是來家裡約我來玩的。不過,後來才知道老師們其實也是用心良苦,是為我好。是為了在我們慢慢認識彼此的期間,同時讓我養成出門的習慣。
在這段時間,讓我看見、我可以怎麼為學習找到目標,又可以怎麼幫自己在低潮時,找到一個恢復自己學習動力、調整作息的方法。也藉由陪伴者的自由風氣,讓我有機會去不同大學探索自己喜歡的領域,也才發現相較於其他科系,商科是我的興趣所在。自從開始針對生涯有更多探索之後,我開始思考自己的未來和興趣所在,也期待大學四年能夠好好學習,也透過參與不同活動探索有趣的事物。
我是怎麼開始出門的?
關於我怎麼踏出家門這件事,
其實我現在也想不太起來到底發生什麼事,
但我有發現幾個小小不一樣的地方:
- 時間到了,該有個目標
像我就是為了考學測、上大學
- 每次都嘗試一點點,發現好像也沒那麼可怕
從沒上課 ➞ 線上 ➞ 一對一或一對二 ➞
想考好學測,參加團體課 ➞ 嘗試期中期末活動
就這樣循序漸進的,慢慢適應了。
因有了目標,帶來更多改變
以前是覺得去陪伴者要快一個小時的車程有夠遠的,而且去到那邊也沒什麼事情要做,不如待在家裡耍廢。之後因為學測有了目標,開始有動力每週固定兩三天去陪伴者上課,慢慢養成出門的習慣。那時候也沒什麼參加團體活動,有一次源欣老師帶我去教會的團體活動(大家圍成一圈,每個人要幫氣球畫臉,我整個嚇死),覺得去那邊玩遊戲不知道幹嘛而且人很多,要在一堆人面前講話也有點可怕。後來經過一段時間接觸多一點同學,發現在一堆人面前講話好像也沒什麼,我開始覺得團體課其實還蠻好玩的,比起一對一上課,可以聽到其他同學的想法、不同的聲音,然後偶爾可以稍微偷懶一下。
高三這一年開始,我的心態開始從「能不參加就不要參加」到「能參加我就參加」,因為我不希望畢業典禮這一天,同學們都不認識我,只聽說陪伴者有個身高200公分高高瘦瘦的同學。所以除了上學科的課程之外,我也多多參加其他的團體課程、期中期末活動,嘗試看看以前沒上過的課、做一些以前沒做過的事晴,就像現在我站在這邊講話。
也感謝這一路上幫助過我的所有老師,不管是行政老師、負責學科的老師、帶團體課的老師、還是我的個管老師,真的很謝謝你們,你們是最棒的!
想跟學弟妹分享的一段話
👉 早點思考自己的目標、知道自己想要什麼,
就比較有時間和動力為未來做準備,以後也有比較多(學校與科系)選擇。
👉 希望大家也能找到想要做的事情,成為自己心目中理想的樣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