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能生態工作法與賦能輔導方案

  • 三能輔導方案的由來
  • 「三能輔導方案」是「社團法人陪伴者生涯教育協會」(簡稱陪伴者協會)主要的兒少工作策略。2014年,陪伴者協會針對全台2314名國高中生進行「無聊、網路成癮、厭學」問卷調查,研究結果發現,愈有網路成癮傾向的國高中生,愈容易出現學習無動機及無聊的傾向。換句話說,青少年在學習上越感覺無聊、無動機,也則越容易躲進網路世界中。
     
  • 多年來在服務孩子的過程,我們發現心理師在諮商的過程有其限制,無法在諮商以外的時間花更多心力注入孩子身上。因此,陪伴者協會召集了具備心理諮商、輔導、社工、教育背景的人員成立專案小組,規劃「三能輔導方案」。期許無論在體制內的學校或體制外自學的學生,都能找到自身優勢與生涯方向,不被「成癮」、「無聊」、「拒學」困住。
     
  • 一開始為了因應學員在學習上的需求與期待,我們發展「學習輔導課程」,結合輔導和教導的機制,協助拒/懼學的學⽣找到⾃⼰的出路。除了學習輔導課程,我們開始在暑期舉辦單車環島活動,緊扣「三能」的概念協助學員透過做中學發展自身能力,藉此提升自信心。

  • “ 這條復原與建構的路,是⼀條交錯著「pain and gain」的挑戰之路,能夠成功到達⽬的的⼈,乃是能認同且堅持「⼀粒種籽、⼀片⼟壤、⼀個故事」價值與理念者。”
  •  
  • 隨著學習輔導課程的發展,我們發現三能輔導方案在無動力學習的孩子身上有一定的幫助,也因著不同資源的介入,使得孩子周遭的土壤越來越豐厚,協助孩子能夠更有力量茁壯成長。礙於「三能輔導工作理論」與「三能輔導方案」在名字和概念上易產生混淆,因此陪伴者於2022年將「三能輔導方案」正式更名為「賦能輔導方案」。

     
  • 什麼是賦能輔導方案?
  • 「賦能輔導方案」強調的是如何協助無動力孩子所延伸的課程需求。我們透過「三能生態工作法」、與相關理論輔佐(例如:自我決定理論),協助這一群孩子從基本的動能開始,藉由課程、興趣、想法等啟動賦能輔導方案,協助學生以做中學的方式,經驗這個社會、世界,甚至與內心的自己相遇。

     
  • 陪伴者的輔導工作內涵
  • 1.三能生態工作法(PRO Development Strategy)

    三能:動能、技能、知能
    「三能」是指「動能、技能、知能」三種能力。首先,我們針對學生規劃個別化的生涯發展、生命主題,透過同儕間的典範故事及體驗活動,激發學生建構出具有動機及動力的「動能」。接著,在教練及陪伴者的協助下,發展出所需的「技能」。最後,再藉由「學以致用」的任務活動,協助學生達到學習的深化、活化,並內化為屬於自己的「知能」。

    學習歷程三元素:玩、練、生
    「三能」為三能能力,而「玩、練、生」則是學習歷程中的三個重要元素。我們透過課程,以「玩真的」的態度以激起學生的動能;使學生為了獲得更好玩的經驗而產生「練」技能的動機,最後我們也賦能使學生進入「生」的階段,鼓勵學生親身經驗這些能力為生活帶來的樂趣。

    陪伴者透過多年的青少年輔導經驗,萃取「三能」與「玩、練、生」兩個重要的輔導策略,我們稱之為「PRO Development Strategy」
    P- 關係建立與連結(Personal connection)
    動能的啟動,有賴於良好的關係建立。當這把關係的鑰匙啟動了學生的意願,才有動力使學生嘗試前進。
    R- 關係學習(Related for learning)
    所謂「有關係,就有學習」。當學生感受到身邊帶領他的大人是可信服、敬仰,自然願意以更為開放的心態,來面對自身的學習與目標。
    O- 任務學習(Organized for mission)
    當學生到達一定的學習階段,學生有能力從活動的任務經驗中反思與覺察,在引導後重新疏理過往挫折的經驗及整合的歷程,學生再次體會到有成長性的經驗,使其內在自我更為強壯。
     

    三能

    動能、技能、知能

    歷程

    玩 → 練 → 生

    PRO Development Strategy

    P:Personal connection
    R:Related for learning
    O:Organized for mission



     
  • 2.自我決定理論(CAR理論)

    自我決定理論是一個關於「內在動機」的理論。從學者提出的概念,將之整合納入我們的「三能生態工作法」,藉此檢視學生內在的成長。其內涵包含:

(1) 勝任感 (Competence) :相信自己「有能力面對生活中的任務與挑戰」的能力。
(2) 自主性 (Autonomy) :發自內在的決心,自己可以掌握並承諾參與活動。
(3) 連結歸屬 (Relatedness) :渴望與他人互動連結的本能,其連結對象包含親情、愛情、友情等。當個體在環境在感受到支持與關愛,更願意在安全的環境中勇於冒險。

 

因此,我們以汽車(CAR)來比喻學生的動能表現,需仰賴「勝任感」、「自主性」與「連結歸屬」方能使車子有動力發動與前進。然而,車子可前進,亦可後退,當我們以這個概念看待孩子的動機時,如何適切的給予支持(提供前進的動力),又或是協助孩子更多思考自己的選擇、前進的步調(練習適時踩煞車,按照自身的步調慢慢前進)。

捐款明細

登入

登入成功